專欄

從副食品淺談挑食行為與發展

NUTURER【人初千日】寶寶專家平台創辦人—鄭宜珉

挑食,常大量出現在【人初千日[1]】期尾聲,剛好是孩子開始呈現個人獨特性,邁向更獨立自主的階段,從「全人發展」角度看挑食,與其說是「問題行為」,不如說是典型發展里程碑,孩子天天都要「吃」,所以容易運用新發展的能力,在「吃」上彰顯自己的「人生新主權」,因此不必過慮。但過度挑食的確不利健康,所以若能進行良好「飲食教育」,常能降低嚴重挑食。

 

食育可從胎兒階段開始。科學家發現,孕期飲食已會影響胎兒未來食物偏好,像孕期常喝胡蘿蔔汁,寶寶未來相對不會排斥胡蘿蔔氣味,所以孕期多吃健康食物,寶寶會先習慣健康食物氣味。出生後4~6個月是純乳汁食育階段,吃母乳好處是母乳味道會因媽媽飲食而變動,多吃均衡健康食物,寶寶從乳汁也能漸漸接受這些滋味。喝配方乳也請寬心,食育涵括飲食方式,依寶寶線索餵食,幫寶寶用身體感覺飽與餓,讓「吃」變成寶寶主動的行為,而非只是依時鐘餵食。

 

副食品食育階段更有重要意義。筆者將副食品定義成:「從開始嘗試乳汁外的食物,一直到可和家庭成員吃完全相同的食物前,期間所吃的食物,就是副食品」,是人類在「吃」這件大事的新生訓練期。具體作法有:
1.孩子味、嗅覺比成人敏感,開始接觸不熟悉食物若排斥並不意外,可找其他營養素相同食材鼓勵嘗試。

2.嘗試各類切磨和烹調法,兼顧安全下提高探索興趣,讓寶寶「漸進」練習各種大小、樣貌與口感食物,降低因不熟悉口感產生的偏食。

3.探索食物原味,人類味覺可辨別酸、甜、苦、鹹、甘,加上嗅覺,能辨別更多味道,用天然甜或甘味食材,幫孩子接受不愛的味道。

4.某些孩子先天敏感度和氣質確實相對容易挑食,如前文,與其視挑食為問題行為,不如看成發展特質,相信寶寶吃的本能,提供多樣健康食物是照顧者責任,但決定吃什麼、吃多少是孩子的權利與責任,別給自己過大壓力。

5.觀察紀錄寶寶吃進的份量、吃後的適應狀況、成長曲線是否劇烈變化…等,保持平常心,接受寶寶在這項人生探索的正常表現。

6.讓孩子和其他人一起用餐,一起吃比較好吃,從模仿觀察融入飲食文化,寶寶通常較願嘗試家人也享用的食物。

7.孩子會慢慢建立因果連結認知,知道某事件後,接下來會發生哪個連續事件,「用餐儀式」:圍圍巾、坐餐椅、洗洗手、或唱用餐歌…,有助孩子預期接下來要用餐。

8.結合教保活動:共讀食物繪本;讓寶寶用摸、舔、啃、聞來探索;結合手語介紹食物名稱;孩子參與備餐或利用剩餘食材創作…,和食物產生新關聯時,吃起來特別有滋味。

 

約1歲後進入家庭共食階段。若前階段能把握食育契機,「食力」已相當堅強,也相對較不會有嚴重影響健康的挑食(些微挑食仍難免,但也不用過慮)。此階段:
1. 新食物從小量開始,並和其他熟悉或喜愛的食物一起出現,減少排斥,真無法接受時,也不浪費。

2.避免傳統「堅持吃光」原則,沒人愛被強迫,改用認識食物的產地到餐桌故事教導惜食,取代強迫孩子完食。

3.巧妙運用正向同儕驅動力,孩子較願意嘗試好友、卡通或繪本人物、兄弟姊妹喜歡的食物,運用這些角色鼓勵嘗試。

4.多次嘗試前,別輕易結論孩子不喜歡某食物,別氣餒別強迫,過段時間試,換方法配對或準備食物,或許能成功。

5.少量多餐,三餐外可有兩餐點心時間,每次要吃的食物就不會太多而有壓力,用餐維持30分鐘內,這是孩子能專注吃的最高時間上限。

6.提供剛好的份量,依年齡一種食物一歲就是一湯匙,吃完還想要時再提供,縮小目標更有成就感。

7.幫健康的食物取名字:勇氣王子綠菠菜、神氣公主紅蘿蔔…等,常會讓孩子至少願意嘗試一點。

 

期待所有關心孩子食育的照顧者,都能找到幫助孩子的最佳方式。

[1] 【人初千日期】(First Thousand Dayhood) 指的是從一個胚胎受胎開始, 往後推算1000天的日子, 首創這個概念的鄭宜珉老師指出,這大約三年的日子, 是人類一生當中最重要的生命階段, 卻也是最脆弱的生命階段。在這個1000天當中所發生的所有「戲劇化」發展方面的變化, 是在其他生命階段永遠不可能重新來過的。這一些在【人初千日期】(First Thousand Dayhood) 發生的驚人發展, 包含了:肢體發展、社會情緒發展、認知發展、語言發展、神經發展…等許多領域的發展。更多資訊請參考【人初千日】官方網站:https://www.nuturer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