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兩歲到四歲的孩子說故事
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創辦人 李苑芳
嬰幼兒從一出生,就全面地打開雙耳,大量的收集從四周圍傳來的各種聲音,藉以在「準備好」時張開嘴巴:開始說話!
依據研究顯示,從一出生就聽到照顧者大量與他對話的嬰幼兒,相較於較少聽到大人和他說話的嬰幼兒,兩者在未來語文的表現上有顯著的差異。也就是,在幼童開口說話前,若能聽到大量的語言素材,對於未來的語言能力,有極大的助益。
如果,嬰幼兒時期未能提供足夠的語言互動機會,在兩歲到四歲時,每天只要從3~5分鐘開始為幼童說故事;再隨著孩子專注力與興趣的提升,逐漸增加幼童聽故事到10到15分鐘,就能逐步的擴增幼兒語言資料庫了!
對一個沒有聽故事經驗的幼兒而言,找到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的故事是關鍵所在;然而,什麼樣的內容,才能吸引這些還不太會說話的寶寶們呢?
首先,就是要選具有節奏性、重複性和韻腳的幼幼書了。
因為,節奏,可以打開幼兒的心扉,讓朗讀的聲音可以順利的和幼兒產生連結,就像是我們只要一聽到有節奏的擊鼓聲,就會情不自禁地被吸引過去一樣;而一再重複的出現的語句,可以強化寶寶對語彙的記憶力;再者,具有音韻的聲音,就像是唱謠般的,能黏住孩子的專注力,自然而然的聽完故事。除了這三個基本元素外,若能在故事中,再加上與生活經驗相關的內容,對幼兒而言,就更具吸引力了。
舉我所創作的幼幼書【和爸爸去散步】/小魯出版社為例,文本中的:
「太陽公公,太陽公公;我和爸爸,背著水壺,去找你。
風兒弟弟,風兒弟弟;我和爸爸,帶著帽子,去找你。」
只要我們一大聲朗讀出這兩個段落,馬上可以感受到字裏行間的節奏感;孩子在每一段都會一再的聽到『我和爸爸,XXXX,去找你。』這樣的句子。然後,每一段的最後,都是以『去找你』相同的三個字收尾,有如音韻般的抓住幼兒的耳朵;又在故事裡,所出現的稱謂和物品,都是孩子熟悉且常見的,因為與生活連結,就比較能提升孩子的理解力和興趣。
我們若能每天花五~十分鐘的時間,選讀這類型的書籍給孩子聽,孩子對聽故事的喜好,即逐日上升;再隨著孩子專注力的提升,我們開始可嘗試讓孩子聽比較有故事性的內容了。
當我們想要帶著孩子從「沒有故事性」的簡單故事型態,向上跨越一階,進入有起承轉合,對幼兒而言比較複雜的故事內容時,可先以同樣具備重複、節奏且有趣的特色,對孩子而言,感覺起來就比較容易上手了。像是:【手套】/遠流出版社為例:這本書相較於之前的幼幼書,看起來更具份量!而且它是一個具有完整的起承轉合的情節;它的起頭和結尾都很簡單,一下子就帶著小讀者進入故事的情節之中,每次,只要來了一隻動物問:「是誰住在手套裡面呢?」立刻啟動接下逐漸擴增的句子;隨著進到手套裡的動物數量的增加,從最剛開始的「貪吃的老鼠」一直到最後「是貪吃的老鼠和愛跳的青蛙和愛漂亮的狐狸和大灰狼和暴牙山豬」在越來越冗長的句子中,逐漸拉長孩子的耐力、專注力和理解力;因為,它用孩子難以抗拒的重複和節奏的力量,再加上「有趣」這個重要元素,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從頭聽到尾;聆聽能力,也因而提升了。
不過,有時候孩子才聽一下下,突然就不聽了,跑開了!做家長的,要如何是好呢?
不急!一看孩子跑開了,大人就把書闔起來,不帶情緒的說:「故事說完了。」等孩子回過頭,要再聽故事的時候,再重頭開始。
總之,絕對不能在說故事的時候,發脾氣,只要孩子把「說故事」跟爸媽「生氣」串聯在一起,可能就會影響孩子,對聽故事產生負面的經驗。
當孩子的故事的理解力,也就是邏輯思考能力越來越好時,一些較具有複雜內容的故事,就可以慢慢地讀給孩子聽:像是【小雞換聲音】/格林出版社,這本幽默有趣的故事看似簡單,但卻蘊含較複雜的聲音轉換的邏輯在裡面;因此,大人不能以字量的多寡來定義一本書的難易度,要以故事內容深淺對應孩子思想的成熟度而定。
幽默有趣,絕對能引領孩子向前跨越聽讀門檻的關鍵。因為有趣,讓孩子願意耐下心一頁頁的往下聽;因為有趣,讓孩子愛上閱讀,成為一個終生愛閱讀的讀者,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,不是嗎?